在苏州的桃花坞,细雨蒙蒙中,吕文扬走进了一间隐秘在石板巷中的老手工梳坊。推开沉重的木门,一股淡淡的木香扑面而来,墙上的梳子陈列架如同艺术品展示柜,排列着各式精美的木梳:有色泽温润的桃木梳,也有雕刻精致的牛角梳,每一把都散发着低调的光彩。
这里的主人周伯,是一位传承了三代技艺的梳匠。他的祖辈从清末开始制作梳子,至今已有百年历史。周伯邀请吕文扬坐下,递上一把桃木梳,笑着问:“你知道,为什么古人喜欢用木梳吗?”
吕文扬摇摇头,周伯解释道:“木梳有自然的温度,不像金属或塑料梳那样冷硬,梳头时不仅顺滑,还能按摩头皮。更重要的是,木梳寓意顺顺利利,人们常将它作为吉祥之物送给亲友。”
在周伯的指导下,吕文扬亲身体验了木梳的制作过程。从挑选木材开始,周伯拿出一块乌黑的桃木,细细讲解每种木材的特性。桃木质地坚硬且带有天然的香气,是制作梳子的首选。周伯熟练地用锯子切割出梳子的雏形,然后用刻刀一点点打磨出梳齿的形状。
吕文扬试着上手,才发现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暗藏技术难点。打磨梳齿时,力道必须拿捏得当,稍有不慎便会造成缺口,整个木坯可能报废。周伯笑着安慰道:“这就是木梳的灵魂——慢工出细活,不能急。”
雕刻是木梳制作的另一重头戏。周伯示范了一把刻有花鸟图案的桃木梳,线条流畅,层次分明。他说:“雕刻不仅是装饰,还能体现梳匠的心意。比如送给新娘的梳子,常刻有凤凰和牡丹,象征幸福美满。”
最后是上蜡和抛光,这是让木梳光滑耐用的关键步骤。周伯用天然蜂蜡仔细涂抹在梳身上,再用柔布反复打磨,直到表面散发出温润的光泽。吕文扬亲手完成了一把小木梳,虽然线条不够流畅,但他仍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欣喜。
在与周伯的对话中,吕文扬了解到,这门技艺如今正面临传承的困境。年轻人很少愿意花时间学习,手工木梳的市场也逐渐被廉价塑料梳挤压。然而,周伯却坚持认为,木梳不仅是一件实用工具,更是一种文化符号。“一把好梳子,能用几十年,它陪伴的,是人们生活中最温暖的时光。”
带着亲手制作的木梳,吕文扬离开了桃花坞。他将这次体验拍摄成一段纪录短片,向观众展示了木梳背后的传统工艺与文化内涵。在镜头前,他说道:“一把木梳虽然小,却蕴含着匠人百年的传承。它提醒我们,不要遗忘那些看似平凡,却承载着人情与历史的事物。”
梳子静静地躺在吕文扬的行囊里,成为他此行最珍贵的纪念。一把木梳,一段时光,在木纹的深浅中,记录着岁月的印迹。
梳子吕文扬木梳桃木周伯发布于:阿联酋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